π导航  


【首页】

朱元璋与宋濂白下开樽


【2021-09-25】 【文史】


#历史[超话]#洪武8年某日,明太祖朱元璋高高兴兴打开一份“万言书”,岂料刚看了没几行就勃然大怒:“来人呐,把上万言书的家伙给朕抓起来,狠狠地打!”被朱元璋处以廷杖之刑的这名官员名叫茹太素,时任刑部主事。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面色阴冷地对群臣说:“昨天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了一道万言书,可是狠狠地告了你们一状啊!”说罢,面带威严地扫视着朝堂上的群臣。每位大臣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毕竟朱元璋的脾气他们太了解了。

朱元璋很满意群臣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反应,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继续用阴冷地口气说道:“茹太素的万言书里可是说了:‘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说朕把能臣贤士都整没了,只剩下你们这帮草包饭桶。呵呵,这是骂朕没有识人之明呢?还是骂各位臣工才不配位呢?”

众臣听后,后脊梁冷汗直冒,纷纷跪在地上,声音颤抖地说:“臣等惶恐,臣等惶恐……”

朱元璋将万言书丢在龙案上,问道:“那你们说说,茹太素说得有道理吗?”

群臣纷纷痛心疾首地指责道:“茹太素出言狂悖,冒犯天威,诋毁臣等,罪大恶极,请皇上明察啊!”“茹太素挑拨君臣关系,必须重治其罪!”只有翰林学士宋濂沉默不语。

朱元璋感到有些惊奇,问道:“宋濂,你怎么看?”

宋濂打心里对同僚的反应感动厌恶,他微微摇了摇头,恳切地对朱元璋说:“茹太素一向是忠于陛下的。再者说,陛下曾下旨说广开言路,要求群臣积极进言,现在为何却要给进言者定罪追责呢?如果是这样,以后谁还敢向陛下进言呢?”

朱元璋沉默了,又拿起万言书仔细读了起来,这才发现自己之前被情绪所左右,只看到了万言书里不中听的话,而忽略了许多合理建议。

读罢万言书,朱元璋连连点头,感叹道:“若不是宋濂,朕就错怪茹太素了啊!”接着冷冷地扫视了一眼群臣,半是揶揄、半是嘲讽地说道:“茹太素说得果然不错,你们全是些毫无立场、才不配位的家伙!”

最后又感慨地说:“古人最高等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是君子。至于庸人和小人,就不足道了。宋濂在朕身边近20年,未曾说过一句假话,也未曾攻讦同僚。宠辱不惊,始终如一。朕以为称他为贤人也不为过。”

由于宋濂有古贤人君子之风,为人忠诚谨慎,朱元璋对他一直比较信任。又过了两年,宋濂68岁,自觉年事已高,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赐给他一部《御制文集》和若干锦缎:“朕一向不轻易赏赐臣下,宋卿之忠诚胜于金石,所以破例有此赏赐。”君臣二人约定,此后宋濂每年进京觐见朱元璋一次。

朱元璋专门写了一首送别宋濂,其中有两句说:“白下开樽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宋濂感动得老泪纵横,也和了一首:“臣身愿作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

故事假如到这儿戛然而止,便是一段君臣遇合、惺惺相惜的佳话,宋濂归隐故里,终老林泉,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然而这种事在朱元璋时代几乎不可能发生。

又过了3年,眼看就到了觐见朱元璋的日子,71岁的宋濂却病倒了,于是就写了封奏疏汇报此事,朱元璋准许他不用来朝,安心养病。

没想到时间久了,日理万机的朱元璋把准许宋濂不必来朝的事儿给忘了,左等宋濂不来,右等宋濂不来,十分生气,就派人去看宋濂在干什么。结果,派去的人告诉朱元璋:宋濂整天和乡人饮酒作乐。

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将宋濂抓起来处死,多亏了马皇后和太子朱标替他解释,才算逃过一劫。不久,宋濂的孙子被牵连进了胡惟庸案,朱元璋再动杀心。多亏马皇后、太子再次说情,宋濂才保住性命,被流放到四川边州。

此时宋濂已经72岁高龄,身体多病,哪能经得起长途跋涉?走到重庆奉节时,终于再也支撑不住,溘然长逝。

朱元璋是一位生性多疑、出手狠辣的开国皇帝,宋濂在长达20年的伴君如伴虎的仕宦生涯中,以其忠诚、本分、正直的品格得到朱元璋的信任,终于全身而退,是极为难得的。可惜最后被儿孙连累,晚景凄凉,令人惋惜不已。


              
 

copyright©2018-2024 gotop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