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的罪己诏遗嘱【2021-10-04】 【文史】 公元1850年2月,北京城春寒料峭,当了三十年皇帝的道光死了,死时68岁。可临死前,道光留下了一封遗旨,这遗旨却难坏了他儿子咸丰和诸位大臣,最后,当时还是礼部侍郎曾国藩跳出来,帮咸丰出了个主意。 这遗嘱上,道光到底说了什么呢?他说,我这个皇帝当得太失败了,在位30年来,国家没啥起色,还败给了英国人,无德无能,愧对列祖列宗,死之后,我的灵位不要放进太庙,也不准郊配(指皇帝在天坛祭天时,捎带着也祭奠列祖列宗) 道光并不是开玩笑,在遗旨最后,他措辞十分严厉地说:若继体之君、顾命之臣不遵朕谕,任意强行,则是甘为我大清之不孝不忠之人矣! 咸丰1831年出生,此时才19岁,一登基就碰见这样的事,顿时懵圈了。 该咋办?若是按遗嘱办吧,不合规矩,也屈了传位给自己的亲爹,摆明了是不孝;若是不按遗嘱办吧,肯定也会有人说他不奉遗命,不听话,还是不孝。 这锅不能自己背,于是咸丰赶紧叫群臣一块商议,拿个主意出来。 可这节骨眼上,谁都不傻,谁要是赞同道光遗嘱,那不等于是跟咸丰过不去,凭空拉仇恨,为日后当官找不自在吗?于是大家伙儿纷纷上奏,说道光帝的遗嘱是他太谦,这事儿应该只当没看见,还得按老规矩办。 这么一来,锅是分出去了一半,但咸丰还是有点纠结,不听他爹临终遗言,这样真的好吗? 就在此时,礼部侍郎曾国藩上了一道有名的折子,扭转乾坤。 折子里曾国藩怎么说呢? 他首先说,先帝如果只是谦虚一下,他病的时候口头说说就完了,根本没必要郑重其事地写出来。既然专门写下遗旨,就表示这不是谦逊,是真要后人这么安排。当没看见是不行的。 那真的就按遗嘱办理吗?不慌不慌,曾国藩在折子里不但给了解决办法,还有充分的理据支持。 他的法子是折中,道光进太庙决不可少,因为从来还没有一个皇帝驾崩后不进宗庙的,但郊配,应该按道光的遗嘱办。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呢? 第一,天坛地方窄,道光是第八个皇帝,现在里头已经有七位先皇的祭台,已经快摆不下了,将来再多了可怎么办?道光先帝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以身作则,为后面做了表率,这是道光未雨绸缪,高瞻远瞩,英明之举。 第二,祭祀大典也不是什么不能改的事,历朝历代做调整的很多,不必一定墨守成规。 第三,曾国藩举了两个例子,说明“我朝以孝治天下,遗命在所尤重”。正所谓,遗命比规矩大。 第一个例子,孝庄太后死的时候后,按道理应与丈夫皇太极合葬,但她遗嘱要葬在儿子顺治旁边,康熙帝也照办了。 第二个例子,乾隆留遗嘱,庙号不要称祖,虽然他的功绩够祖这个级别,但嘉庆还是听爹的,定庙号为高宗。 最后总结,先帝(道光)一再申明的,无非是自处于卑下之地,而将列祖列宗衬托在崇高之位。这是大孝,是本朝从来未有的美德啊!所以,怎么可以不领嘱遵行呢? 【故事讲完了。事情的结果,大家应该想的到吧。咸丰读完这个折子,觉得简直是说到自己心坎里去了,满心舒畅。而且这折子是据理详明,逻辑严谨,一点没毛病。从此对曾国藩青眼有加,后来他就让曾国藩在礼部侍郎之外,还兼任兵部工部刑部吏部四个部的侍郎(侍郎可以理解为副部长)。意思是各种事,你都可以帮我看着点,出出主意。】 那些上奏否定道光遗嘱的大臣们,他们精明不精明?很精明,太精明了。但这样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大臣,确实不如曾国藩有用。一旦遇上事,比曾国藩差远了。 一份奏折,曾国藩把事情处理得既符合祖宗规矩,又合乎现实条件,又把道光咸丰两人的面子里子都照顾到了,既有自己明确的主意,也不跟朝中大臣唱反调,没人不满意,没人不舒服。曾国藩超群的学问和过人的才能,在这张折子里体现得十分完美。 |
                   |
copyright©2018-2024 gotop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