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导航  


【首页】

古代接生常用语


【2024-03-22】 狗吐文学】


稳婆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最初应形成于东汉时期。

唐宋时期,稳婆做为一种职业已非常盛行。

本地境内,乡民以贡川“大儒里”为中心,建庙祭祖、人丁繁衍,

基本沿习中原文化,孕妇坐草临盆、婴孩落脐炙囱。

稳婆踪影,已随处可见。

稳婆称孕妇为“锁母”,

胞浆(羊水)外溢为“报喜”,

腹疼即将分娩为“挂喜”分娩为“才喜”等。

她们还把婴孩称为“头子”,

男婴为“多头”,

女婴为“添头”,

胎盘为“儿衣”,

脐带为“长命”,

剪刀为“交脐”,

草纸为“垫子”等。

若是产妇或婴儿不幸夭折称为“归原”,

接生工钱为“拆红”,

赏银为“看好钱”,

有钱人家为“高枕头”,

穷人家为“草枕头”等等。

称妇女有孕为“害喜”或“病妹”,

怀孕则为“有身”、“有妹”或“大腹室”,

临月为“顺月”,

分娩为“生妹”,

尿布为“尿贴”,

坐月子为“坐月”,

流产为“逿妹”,

婴孩不分男女均通称“妹”。

接生用的面盆为“杉罗”,

澡盆为“桶坞”,净桶为“尿桶”等。

这些语言体现着中原古风,现只能在一些古典文籍中才能寻到。

顺产接生

稳婆用老妇两人帮助撑扶孕妇或凭物站立,倦即仰卧,将粗纸铺床,

以枕安于腿中,直到浆水涌潮,腰腹齐痛时,稳婆知胎已离经,

见婴孩头抵产门,方扶上净桶或就在床上,大呼用力即生下矣。

若遇产妇横生、倒产、偏产、碍产等,均谓曰“难产”。

稳婆如处理不好,便可要了母子的性命。

老练的稳婆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遇横生即知产妇用力甚急,当着其安然仰卧,

以热水温手后,先推儿身顺直,使胎儿头对产门,

并以中指探其肩,不使脐带羁绊。

然后,以汤药催之,再令产妇努力,儿即可顺生。

倒产,为儿居母腹,未顺生路,手脚先出,险象环生。

稳婆从容令产妇仰睡,以轻手推入,候儿自顺。

难产接生

 若良久不生,稳婆旋施巧手入产门,拨儿转顺产门,再配以催生汤药,可应声即出。

当时,人们常把妇女生产分娩,比作“下地狱”、“过鬼门关”等,

永安妇女有谚曰:“有福鸡酒香,无福四块板。”

又曰“有福吃鸡公,没福钻泥洞。”

真是两命维系,生死攸关。

仅略举一二,已令人心惊胆战。

须知,要这些没有多少医识、只靠经验,几乎是赤手空拳的稳婆,

仅凭着一双手需应对诸如伤产、冻产、盘肠产等险状。

加之产妇交骨不开、产门不闭、胞衣不下、血崩不止等百般疑难。

更有死胎、鬼胎、葡萄胎等,令神鬼莫侧。

即便是华佗再世,神仙下凡也奈若如何,

稳婆者,虽名列江湖,地位不尊,然世间收生者,

非精良妙手、菩萨心肠,怎敢承此重任。

断脐

 孕妇生产之后,稳婆将婴儿的脐带剪断时,要预留一小段,

用细麻线缠扎,再仔细折叠盘结起来,外敷软棉布包扎好,

切不可沾水,以免引起“脐风”,待三、五日后,残存的脐带脱水干枯自然脱落,

形成一个略为下凹的脐眼,这便见的稳婆下剪的功夫。

若脐带脱落后,脐眼外突,稳婆的赏银自然少去许多,话传开去还可能砸了饭碗。

故稳婆在“交脐”时最肯下心,冬日恐剪刀太凉冷气内侵,

往往以绵布相裹用齿咬断脐带,亦有用大麻油纸慢慢燃断。

 乡间稳婆有用镰刀断脐,寓意可连生贵子,有的则用竹制旧吹火筒,将其剖成两片以代刀断脐。

“胞衣”即胎盘,又称“紫河车”等,因医家认为可益气补精,

是大滋补药,尤以头胎男婴胞衣最为难得。

传统民间以为胞衣为婴儿的一部分,二者可相互感应。

本地人担心若被外人拿去配药吃掉,会对婴孩不利。

慎埋胞衣

 因此,慎埋胞衣也是稳婆一大职责。

稳婆先用清水略洗,盛于新瓷瓶或陶罐中,

入古钱一枚复以青布扎口,择向阳坡地深埋,以免猫狗野物刨食。

有的则与产褥水污血秽等不洁之物,一同抛入河中。

孕妇产后多体弱身虚,旧以厚葛布围额避风,深居内室。

本地习俗甚少梳头洗面,更忌濯足,惟恐招风受湿,引发后疾。

饮食也多禁膏梁、远厚味,时以吉山老酒、当归等炖鸡,以汤下福州线面为主食。

闭门卧床以三十日为期,俗称“坐月”。

 产后三日,由稳婆为婴孩“洗三”,或称“洗三朝”。

永安传统民间多以黄花蒿、清风藤、桔皮、柚皮、艾草、枇杷叶等祛风解毒、舒筋活血的中草药煎汤,

为之洗浴。

有的稳婆还能边洗边唱,

如“洗洗头、作王侯;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做知州!”

博得宾客满堂喝彩。

 稳婆的接生手法有很多,跟现在的很多情况有类似之处,稳婆凭借经验应对各种孕妇。



                  
 

copyright©2018-2024 gotop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