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史话【2021-09-16】 【军事】 内容:1980年,我国第一颗洲际导弹从酒泉成功发射,飞越8000公里后命中预定海域。 闻风而来的美国打捞飞机立即前来抢夺导弹数据仓,我舰载直升机抢先一步放下潜水员,最终美国佬只能打了一桶染绿的海水回去交差。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个消息令国人十分的骄傲,也震惊了世界。但美国人却并不担心,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人根本不可能把原子弹打到美国。能造成原子弹是一回事,能把原子弹打出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当时的中国即没有远程战略轰炸机,又没有洲际导弹,只能用战斗机投掷原子弹,对美国几乎没有威胁。美国与苏联拿到了很多德国导弹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导弹的开发,才有了各自的洲际导弹。在钱学森的带领下,我国的导弹研制工作就早已经开展,但由于基础实在是薄弱,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射程1000公里的中进程导弹首飞失败,起飞20秒后就坠地了。 在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东风1号,东风2号不断进步,特别是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越。洲际导弹的研发稳步推进时,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出现了,洲际导弹发射最少都要飞行8000公里,当时除了苏联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国境线内完成洲际导弹的完整试验。世界各国都是将导弹发射到大海里,即使是苏联也是将洲际导弹的预定目标设定在大海中,然后将洲际导弹飞行时的数据仓打捞回来,数据仓简单说就和现在飞机的黑匣子功能一样。里面详细记录了导弹从发射开始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是研发团队检验导弹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这么说这个数据仓就是一个宝贝盒子,是洲际导弹后续研发不可缺少的。但打捞数据仓这么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当时的中国海军根本没有远洋航行的经验,这也是中国海军被称为“黄水海军”的原因,中国的海军不能离海岸太远。于是,在洲际导弹研发的同时,海军为打捞导弹数据仓所进行的准备工作也同步进行了。在广州造船厂进口了一艘巨大的货轮,进行秘密改装工作,五年后这艘货轮变成了“向阳红五号”,在茫茫太平洋中为洲际导弹寻找一块合适的靶场。经过无数科研人员、船厂工人等无名英雄近10年的默默努力,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发射试验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张爱萍将军将时间定在了1980年,代号“580”。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5月12日至6月10日,中国将由本土向太平洋公海上的特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其他国家无关船只飞机等不要进入。与此同时,我国当时最大规模的远洋军事行动正式启动,包括“向阳红五号”在内的18艘舰船向着目标海域出发,包括科学考察船、测量船、导弹驱逐舰、护卫舰、打捞船、补给船。我国特混舰队突破宫古海峡“第一岛链”后,美国、日本的侦察机就在舰队上空不断低空盘旋,将我舰队的每一艘船只都拍了个清清楚楚。随着舰队不断深入太平洋,特别是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后,我国特混舰队18艘舰船一起鸣笛30秒,纪念这历史性的一刻,很多海军官兵激动得留下了泪水。此时跟着我国舰队的国外舰船也多了起来,澳大利亚、新西兰、苏联等国都派遣了舰船、飞机前来侦察,显然这几个国家都想来打捞数据仓。到了靶区海域后,几十艘国外舰船围绕着,我国舰队根本无法展开作业,向他们喊话,打旗语也无济于事,国外舰船认为这是公海,他们有自由航行的权力。到了导弹发射前一天,对靶区海域的准备工作还没完成,舰队指挥员刘道生心生一计,他将整个舰队调整方向,驶离了预定的区域。国外舰船不知是计,以为中国调整了发射计划,看到中国舰队驶离,第一反应就是立马跟上。 到了5月18日凌晨,所有的国外舰船都在休息时,我国特混舰队突然开足马力全速驶向靶区海域,并围绕着靶点展开了3层封锁线。等到国外舰船反应回来,已经被挡在了封锁线外围,虽然他们想着法子要钻进来,但都被我海军死死挡住。终于,北京传来了导弹发射的信号,观测船上的各种雷达设备开始工作,打捞船上的2架舰载直升机带着潜水员升空了,最关键的时刻就要来了。美军的打捞飞机也升空了,但他们不敢离靶区太近,也怕被导弹击中啊。我军直升机驾驶员为了确保完成任务,在观察船雷达信息的指示下,冒险提前进入靶区空域。导弹飞行了29分57秒,射程达到了9070千米,随后弹头与导弹分离,弹头内的数据仓掉入海水中。很快在2000米高空的舰载机发现了一大片绿色的海水,这是数据仓释放出来的染色剂,漂浮着气囊下方就是数据仓。低空的舰载机马上飞到数据仓附近,打开舱门潜水员降落到海面上,在直升机的涡流下被吹得到处漂,经过5分钟的艰难操作,终于将数据仓打捞了上来。 |
                           |
copyright©2018-2024 gotop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