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教培股和互联网股之后,最近搅动中国股市的,是不少人闻所未闻的“元宇宙”股。

过去一周,多只元宇宙概念股迅速飙升,其中涨幅最大的“中青宝”,股价在一周内翻了一倍。这家沉寂多时的网络游戏公司,瞬间成为投资者们关注的焦点。有人忙着追涨,也有人好奇追问:元宇宙是什么?

“元宇宙”(metaverse)并不是一个新词。它最早出现在美国科幻作家尼尔·史蒂芬森1992年出版的小说《雪崩》里。根据小说描述,未来人们只要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以虚拟替身的方式进入一个沉浸式的虚拟空间。

2018年的科幻电影《挑战者一号》(Ready Player One)就再现了这样的场景:人们戴上虚拟实境(VR)头盔,就可以进入游戏世界“绿洲”,身临其境地参与各类活动。

在面簿创办人扎克伯格看来,元宇宙不只是游戏,而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阶段形态,让人们在虚拟世界的活动中获得前所未有的真实体验。

为迎接这个未来,扎克伯格计划让面簿在未来五年转型为“元宇宙公司”。面簿上月底也推出全新的VR会议室,以虚拟形象现身的扎克伯格,和其他与会者共同展现了全新的沉浸式会议体验。

除了面簿,其他科技巨头和风投公司也忙着在元宇宙赛道上跑马圈地。苹果收购了VR起步企业NextVR,微软也宣布“企业元宇宙”解决方案。今年3月,“元宇宙第一股”沙盒游戏公司Roblox上市后股价即飙涨,游戏公司Epic Games在“元宇宙”概念加持下获得了10亿美元(13.4亿新元)融资,这两家企业背后都有腾讯这名大投资者。

到了8月,元宇宙概念更加火爆。字节跳动斥资90亿元人民币(18.8亿新元)收购VR起步公司Pico,日本社交巨头GREE宣布开展元宇宙业务,韩国财政部发布的明年预算中,也计划斥资2000万美元开发元宇宙平台。

元宇宙的走红并非意外。冠病疫情大幅限制了人们在物理世界的活动,从而推高对虚拟世界的需求。不少演唱会、毕业典礼和发布会都搬到网络游戏中举办,加速了社会向数码世界的迁徙。一个足不出户即可漫游天下的虚拟世界,很可能是后疫情时期的众望所归。

据彭博社预估,目前“元宇宙”全球市场规模约为8000亿美元。拥有全球最大电子游戏市场的中国,在打造这个新兴产业拥有很大先发优势。不过,中国官方对元宇宙的态度,并不像资本市场那么热情。

官媒《证券时报》上周四(9日)发表头版评论,为元宇宙热潮浇了一盆冷水。评论称,元宇宙还处于萌芽阶段,各项技术大部分还处于点状发展,离真正成为一个“宇宙”还有很远距离。“盲目追捧元宇宙这种宏大而虚幻的概念,最终受伤的可能是自己的钱袋子。”

撇开构建虚拟世界需要的技术,从政策和监管角度看,元宇宙在中国发展就要面对重重门槛。

首先,被视为元宇宙基础的网络游戏产业,正面对前所未有的监管压力。官方不仅限制未成年人每周接触网游的时间,还约谈腾讯、网易等网游企业,要求通过整改落实“防沉迷”。另有消息称,当局已暂缓审批新发行的网游。且不说在重重限制下,网游业者还有多少余力打造“元宇宙”,这个以娱乐活动为基本要素的虚拟世界,就和“防沉迷”导向背道而驰。

其次,由许多参与者同时运营的元宇宙,有太多领域需要界定,例如游戏规则如何划分、资产怎么转移,谁能参与哪些活动,什么内容能够呈现……元宇宙“去中心化”的核心运作概念,不可避免地要挑战官方权威。正严打“资本无序扩张”的决策层,不会放任企业在虚拟世界里重获权力。

几年前首次数码代币发行(ICO)在全球蔚然成风之时,中国政府首先出面叫停ICO并禁止数码货币交易。但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内部启动数字人民币研发,目前已在多地试点这个由官方统一管理和发行的数码货币。刨除概念、保留技术、自定规则,成为数码货币在中国的落地之路,元宇宙或许不外如是。

目前“元宇宙”还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它可能像ICO一样化为泡沫,也可能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一样成为新风口。更可能的场景是,在各国元宇宙构建和联结之际,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元宇宙会冉冉升起,和其他虚拟世界并行运转。

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