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导航  


【首页】

(153)皇帝最后的底线


【2021-11-06】 【文史】


(153)皇帝最后的底线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博弈,皇帝终于明白了,以自己能力,根本无法打破官员的攻守同盟。因为官员装死人、装好人这一招,那就是无敌的。

因为你想处理贪官,总需要人证、物证,而所有的官员面对贪污腐败的问题,都是一言不发,就算发言也是泛泛而谈,绝不是实指某人。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只能知道,现在的贪污腐败非常严重,却是永远也无法找到具体的人头。

最后,皇帝只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没有引发明显的不良后果,我就认为你们干好了工作;有了明显的不良后果,我就严厉惩罚你们。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官员们负责修一座桥,不论在修建过程中,官员怎样搞腐败。只要这座桥没事,皇帝就当他们干好了工作。如果这座桥突然稀里糊涂的塌了,那就对不起了。换而言之,皇帝下手从来都是不留情的。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皇帝最后的一道底线。但是官员们对此,却是大呼小叫的;总而言之,皇帝太没有人性了。

问题是,如果皇帝连这条底线也不把握,官员贪污腐败,岂非就等于没人管了?

皇帝的意思非常简单。换而言之,只要你们不怕死,就给我放开胆的贪污腐败。

说得具体点,你们在修建一座桥时,不论你们怎样操作。但是,你们必须得保证这座桥能用!否则,我下手是绝不留情的。

官员们看到皇帝这样做事,都惊得是大呼小叫,总而言之,这个皇帝太没有人性了。因为这座桥会塌,它原因多了。凭什么就让相关官员负责呢?凭什么就要严惩相关官员呢?

崇祯二年。满清大军一举打到了北京城下。

皇帝一看,现在出事了吧!

出事应该怎么办呢?自然就是严惩不贷。皇帝说严惩不贷,绝不是随便一句话。因为,皇帝绝对是下手不留情的。

其实在此前不久,崇祯皇帝就把杨镐杀了。杨镐何许人也?就是万历年间,主持萨尔浒之战的明军最高统帅。这位老兄在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就被抓进了监狱,直到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才被正法的。

杨镐被杀,多少就意味着,皇帝已开始强调,用结果考核官员了。换而言之,关于官员的工作过程,皇帝与官员们博弈了好几轮,终于发现,根本无法监管住。因为官员紧紧抱成一团,皇帝想监管也不知从何下手。但是,监管工作的结果,相对就比较简单了。

比如,杨镐率领军队打了大败仗。这场大败仗,是因为什么出现的呢?从杨镐一直没有被正法,可以看出来,大家都理解他失败的原因。因为处于杨镐的位置,谁也没办法的;所以大家虽然把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推到了杨镐身上。但是并没有硬抠条文杀杨镐。

现在,因为崇祯皇帝对官员太失望了;也感觉不知如何管理官员了。所以就只能以结果监管官员的工作了。换而言之,没事,我就权当你干好工作了;如果有事了,那你什么也不用解释,解释也没有用!

我们还用前面的例子说事。

在修建桥梁时,不论相关过程有没有贪污腐败。只要桥梁没有稀里糊涂的塌了,多少可以证明,主持修建这座桥梁的官员,在贪腐时是有底线的,因为他至少保证了,这个桥能用。

但是,如果桥梁稀里糊涂的塌了,多少可以证明,主持修建桥梁的官员,在贪腐时是一点底线也没有的,因为他这是拿工作当儿戏。所以,只要出现这种结果,你也别强调什么客观,强调也没有用。

杨镐之死,大约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因为从官场的规则看,从情理去看,杨镐的罪并不致死。虽然他打了大败仗,但是这种败仗,出现的原因却是多的去了。问题是,崇祯开始执行这种管理思维,也就活该杨镐倒霉了。

崇祯皇帝的这种管理思维,也许粗暴、简单,也未必会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如果皇帝连这条底线也放弃了,那就是意味着没人管人官员了。

崇祯二年,满清大军杀到了北京城下。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把他的这种管理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比如,敌军深入长城好几天后,北京城才得到边防警报。

对此皇帝,自然会大声问了,这件事该谁负责?于是,皇帝当时就把兵部尚书抓了起来。

比如,北京城进入一级战备时,关于城防的种种问题,自然也显现了出来。因为,工部近于半公开的吃回扣,城防工作能干好,那就叫有鬼了。

对此,皇帝自然也会大声问了,这件事该谁负责?于是,皇帝当时就把工部尚书抓了起来。

比如,在这种混乱中,竟然出现上百名囚犯集体越狱逃跑的事件。于是,皇帝马上就刑部尚书也抓了起来。

比如,帝国的前敌统帅,统率二三十万大军,十多万匹战马,一年消耗军费数百万两白银。竟然让敌军一鼓作气打到北京城下。

对此,皇帝自然也会大声问了,这件事应该谁负责?

蓟辽督师袁崇焕说了,我主要防守宁锦一线,敌军并不是从宁锦一线进来的;所以与我无关。

其它地区的军事长官说了,帝国把主要的军费都用于了宁锦一线,所以才造成其它各处的防守薄弱。

但是,既然出了这样巨大的事件,皇帝绝不会听他们的任何辩白。总而言之,有了后果,我就一定会追责的,而且我追责,绝不会拍两个苍蝇就了事。换而言之,最高主管必须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于是,满清军队兵临北京城下后。兵部尚书王洽下狱(死于狱中)、工部尚书张凤翔下狱(后来被遣戍边卫)、刑部尚书乔允升下狱(后来被遣戍边卫),蓟辽总督刘策下狱(后来被杀)、蓟辽督师袁崇焕下狱(后来被杀)。当然了,与此相伴随的其它官员,也被杀、被处罚了一大片。

如果当时的大明帝国有网络,大家会怎么看这种问题呢?不敢说大家都会为皇帝的所作所为喝彩,但是至少不会一边倒的苛责皇帝。

问题是,当时的大明帝国没有网络,看到皇帝这样重拳出击,当时就怨声四起了。

因为,才多大点事,不就是敌人打到北京城下吗?至于因此就把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蓟辽总督都下狱论死吗?至于把工部尚书、刑部尚书都抓进监狱吗?

首先,敌军打到帝国都城下,主要怨大明帝国都城修在了长城边上,你把帝国都城修到长江边上,甚至修到东南沿海,我看它满清能打到帝国都城下?换而言之,敌军打到帝国都城下,不是官员失职,而是我们的都城设置的地方就有问题。

这种梦话,因为传说了千遍,所以变得也有些像真理了。

其次,敌军打到帝国都城下,主要怨皇帝的领导有问题,因为你身为皇帝,却把帝国折腾的一片混乱。在这种背景下,你让谁当工部主管,也无法搞好城防工作;你让谁当兵部主管;也无法构建起灵敏的预警系统;你让谁当前敌统帅,也无法阻止敌军打到帝国都城下。换而言之,敌军打到帝国都城下,不是官员失职,而是你这个皇帝失职。

更主要的是,这些人身为相关主管,显然构成了重大的失职罪。问题是,他们的工作能力都是第一流,我们就因为敌人打到帝国都城下,就几个位高权重、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一流的人都杀了,这不是自毁长城吗?

若干年后,经过满清统治者非常艺术的处理后。人们就更会觉得,崇祯皇帝这样严厉的处罚高级官员,实在太没人性了。

因为,这才是多大点的事啊,就这样严厉处罚高级官员?这些高级官员就是失职了,问题是失职的客观原因也多的去了。你什么也不细分析,就这样简单粗暴的收拾高级官员,这就是亡国的执政方法啊!

但是,基于皇帝的角度,他非常清楚,如果听官员们的辩解,那皇帝绕来绕去,肯定连一个具体的责任人也找不到,最后不论出现多大的事,也就是大家集体检讨一翻;然后没有下文了。

所以,皇帝的态度非常清楚,你们喜欢扯淡,就给我继续扯淡。只要没事,啥都好说。如果有了事,你们也千万别报什么侥幸心理,老子一巴掌下去,不打得你们满脸开花,算是对不起你们。

   

孤立的看崇祯皇帝这种管理手段,实在让人不敢恭维,问题是,在崇祯与官员博弈几轮下来后,如果崇祯连这条底线也丢了,那官员的行为,岂非就完全失控了。因为贪污腐败几乎合法了;失职再不用追究;那这个帝国有没有人管了?

许多人在非议崇祯残暴、刻薄时,常常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那就是官员们都是尽心尽力的工作着,一切就如他们所写的官面文章一样。在这种背景下,崇祯皇帝遇事就严厉处罚官员,是一种没有人性的表现。问题是,官员们真有这样清白吗?

有人喜欢说,蓟辽督师袁崇焕被杀,是因为满清反间计的结果。其实,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忘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因为这次事件,明帝国被处理的高级官员多的去了。

蓟辽督师袁崇焕死于反间计,蓟辽总督刘策死于什么呢?兵部尚书王洽死于什么呢?在皇帝这种只打老虎不打苍蝇的政策下,袁崇焕不被杀,才叫奇怪了。

皇帝这样举手不留情的处理部门主管,意思是非常简单,那就是作为部门主管,只要你们不怕死,就给我继续混日子。因为平常没后果,你们可以和我扯淡;我也承认自己扯不过你们。但是只要有了后果,你就什么也不用和我说,说了也没有用。我绝不会宽恕你们。

对于皇帝这种行事风格,官员们也实在说不出什么来。因为一切是显然的,官员平常联合起来,想尽办法与皇帝玩哩个啷。现在有了具体的后果,皇帝如果都不严惩他们,那岂不是证明这个帝国没有人管了。

皇帝这条底线可怕,被杀头也可怕。问题是,官场规则更可怕。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各部门的主管,通常都是报着撞大运的念头混日子。换而言之,继续官场规则干事;有了事,咱们再说事。

最后,有的部门主管(梁庭栋、张凤翼),在关键时候(知道肯定有后果时),宁愿自杀,也不敢放开手工作。因为自杀了,会得到官员们的同情、认可。如果你想用出卖官场的利益的方式,保全自己的性命,肯定会让大家把你搞死搞臭的。

面对这种事实。整个官场都为之震惊了。但是,震惊归震惊,大家依然还是一副麻木不仁的样子。虽然高级主管知道失职就是死路一条,但是他们也无法、也不敢大刀阔斧的开展工作。因为,皇帝可怕,因为失职可怕,但是官场规则更可怕。



                  
 

copyright©2018-2024 gotop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