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导航  


【首页】

谢和赓和王莹


【2022-01-04】 【文史】


这对夫妻,郎才女貌,各有传奇。女的叫王莹,23岁时在上海饰演赛金花名噪一时。赵丹有次观赏她的演出,“佩服得五体投地”。男的叫谢和赓,是国民政府军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的秘书,“少将”军衔,奉周恩来指令,以秘密党员身份,从事隐蔽战线的间谍工作,代号“八一”。

两人原本各处一方,都是中共秘密党员,按理说绝不可能发生联系。只是因为李克农的疏忽大意,才使谢和赓身份暴露。

抗战初期,由洪深,金山率领的“上海抗战演剧二队”根据地下党指示,到李宗仁、白崇禧指挥的第五战区宣传抗日救亡。当“二队”到达南京后,李宗仁、白崇禧派谢和赓前往慰问。王莹是“二队”的队委兼台柱,在上海演出话剧《赛金花》时,她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明星。谢和赓在演剧队第一次见到自己崇拜的明星王莹,心里暗暗激动。王莹对眼前这位来自军队的年轻军官,感觉其知书达礼,与一般军人明显不同。两人似乎都心有灵犀,互生好感。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谢和赓跟随白崇禧的第五战区司令部一路撤退,回到广西桂林。此时,李克农也在桂林建立了八路军办事处。第二年春天,李宗仁邀请“抗敌演剧二队”到桂林演出。有一天,李克农与金山、王莹一起在路边交谈,看见谢和赓坐车过来,李克农一时高兴,竟然迎着汽车招手,大声呼喊:“谢和赓!”谢和赓与李克农是单线联系,按地下工作原则,有第三人在场,是绝不允许交往的。

但谢和赓看见李克农身边还站着金山和王莹,便停下车来。他此次乘车外出,是奉白崇禧之命给剧团送演出经费来的。犹豫了片刻后,谢和赓从车上走了下来。王莹顿时恍然大悟,惊喜地叫了一声:“谢同志!”谢和赓看了她一眼,没敢吭声就匆忙上车走了。周恩来知道这件事后,将李克农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不久,由广西省政府资助,演剧二队改名“中国救亡剧团”。为宣传抗战,王莹随剧团赴南洋演出,同时在华侨中募集抗日资金和物资。

两人再次见面,是在桂林沦陷后,两人都来到了重庆。随着交往的加深,两人的关系开始变得密切。王莹周围的一些进步文化人士,像田汉、郭沫若、范长江等人,因为不了解谢和赓的真实身份,对王莹与谢和赓交往接触,都纷纷表示反对。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争取美国支持中国抗战,国共两党都向美国派遣了一批留学生,谢和赓和王莹名列其中。为此,周恩来分别找了谢和赓和王莹谈话,希望两人到美国后,互相学习、真诚相爱。考虑到谢和赓尚未解除旧有婚约,两人暂时不能结婚,也不能同居。并强调这是组织决定。

1942年7月,王莹和谢和赓分别以国民政府海外部海外视察员、学习员的身份赴美留学。王莹在美国贝满学院和耶鲁大学学习,同时在邓肯舞蹈学院学舞蹈。谢和赓则先后进入美国世界事务学院和美国西北大学费城州立大学研究院学习。两人以朋友关系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八年,直到1949年后,谢和赓收到姐姐寄来的他与前妻的离婚判决,两人才于1950年正式结婚。

在美期间,王莹担任了美国民间组织“东西文化协会”的董事兼中国戏剧部主任,组织在美国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到美国各地演出抗战戏剧,介绍中国抗战的情况。王莹还应邀到白宫演出,并与罗斯福总统合影留念。

新政权建立后,王莹、谢和赓兴奋异常,准备尽快回国。时逢麦卡锡主义泛滥,行程受阻。拖到1954年,两人身份暴露,被美国移民局投入哀离思岛监狱。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指示外交部,通过用战俘交换的方式,确保谢和赓夫妇安全回国。

1955年元旦,两人终于回到北京,受到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周恩来高度肯定了这对夫妻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并鼓励他们在新的时代作出新的成绩。根据两人的特长,王莹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谢和赓安排到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编辑室任高级编辑兼欧美组组长,后来改调外交部工作。

其实,谢和赓在美国学的是“城市规划”,所以,1957年“鸣放”时,谢和赓提了两条意见——“工厂不应该建在城市”,“中南海应向老百姓开放”,结果被打成右派。还在运动开始阶段,王莹就提醒谢和赓少说话,谁知谢和赓终究没管住自己的嘴巴,一激动就说出来了。

1958年初,谢和赓发配北大荒劳改,夫妻被迫生离。王莹独自在北京香山一个叫狼见沟的小山沟里,租了两间农舍,远离尘嚣,专心写作。有关方面上门动员王莹站稳立场,与谢和赓划清界限。王莹不予理睬,还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笔名:王谢,表示夫妻间决不“划清界限”。而远在北大荒的谢和赓,只能在煎熬中思念妻子,饥饿难忍的时候,他从垃圾堆里捡过东西吃。

1959年秋,经周恩来和董必武出面干预,谢和庚才得以重返北京。北大荒苦寒的天气和繁重的劳动使谢和赓患上了腰椎病,王莹请人垒了炉灶让谢和庚睡在热炕上。在香山狼见沟那个暖融融的小屋中,他们度过了八年田园诗般的岁月。

在香山居住期间,只有少数不怕连累的朋友,还会与他们保持往来。谢和赓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后,第一个到香山来看他们夫妻的就是老舍。有时聊到天色向晚,仍还意犹未尽,老舍会留宿一晚。王莹便亲自下厨操作,以清炖鸡肉和谢和赓家乡的蛤蚧酒招待他。

1966年4月末,王莹修改完成了两部书稿《宝姑》和《两种美国人》,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给老舍打电话报告喜讯。第二天上午九点,老舍特地到香山登门道贺。一番寒暄后,老舍说起自己不能完成的写作计划,怅然若失,不禁潸然落泪。三人沉默良久,无言以对。四个月后,老舍投湖自尽。

1967年,风暴袭来,轮到王莹和谢和赓遭遇劫难。香山不是世外桃源,宁静的生活在风暴中戛然终止,王莹与谢和赓同时被捕,分别关押,从此夫妻间再无通信联络。王莹的罪名是三十年代的黑明星及美国特务。

王莹在狱中经受了怎样的磨难,没有明确记录,只知道她在1970年时已下肢瘫痪,不能说话。1974年4月3日,王莹死于狱中,遗体当天火化,没有通知任何家属朋友。死亡证明书姓名一栏,只有一个囚徒代号:6742。

谢和赓对妻子的消息一无所知,他的处境也很糟糕,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使他两耳失聪,不能言语。他终日呆呆地望着囚室上方那孔不大的窗子,嘴里无声地念叨着王莹的名字,相信总还有见面的一天,可以把王莹带回家中。

就这样苦苦熬了八年,直到1975年春,重病在身的周恩来得知谢和赓的情况后,指示有关部门释放谢和赓。这年5月,谢和赓终于重见天日。出狱后他向有关方面打听王莹情况,这才获知王莹已死。谢和赓闻听噩耗,当场昏倒,醒来后神智失常,目光呆滞,无法思维,在安定医院治疗了一年多后,才渐渐恢复正常。

晚年的谢和赓住在北京阜成门外展览路外交部宿舍,一套老式三居室,房子面积不大。有人看见过他的书房,书一垛垛地摆放在地上,柜子、桌子上都是书,房间中根本没有下脚的地方。书房写字台的上方,醒目地挂着一幅油画。这是1939年,王莹在新加坡广场演出抗日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时,徐悲鸿为她创作的同名画作。这幅油画在徐悲鸿生前曾多次展出,但在1954年后却销声匿迹。后来几经周折,花费了30万元的积蓄,谢和赓才从国外收购回来。

谢和赓会每天看着这幅油画,回忆他和王莹相处的美好时光。虽然那样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但油画背面的故事,仍然常忆常新。谢和赓比王莹多活了32年,直到2006年病逝,享年94岁。

参考资料:

《民国女子》 叶细细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童猫《一位耐得住品味的人——谢和赓》

百度百科《谢和赓》《王莹》等



                                  
 

copyright©2018-2024 gotopie.com